自然资源部门
首页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冀自然资发〔2022〕23号

2022-08-14 10:08:09  
【字体: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冀自然资发〔2022〕23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秦皇岛、沧州市海洋和渔业局,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雄安新区管委会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省林业和草原局,厅机关各处室局、厅属各事业单位:

《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厅党组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2022年7月6日

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时期。河北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资源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编制《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是落实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保障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本规划依据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河北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面向土地、地矿、海洋、测绘地理信息和林草领域科技发展,确定“十四五”时期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的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本规划是全省自然资源科技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全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整治修复技术取得新进展。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开展了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第三次国土调查,实现了“互联网+”在线核查,保证了调查成果实时性和准确性。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控制指标体系研究、耕地质量评价与生产能力核算研究、征地补偿标准等研究,完善了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政策标准。探索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编制了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攻坚,研发了盐碱地暗管改碱与生态修复、环渤海盐碱土地景观整治、山地丘陵区土地整理生态工程等关键技术,为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结构、提升耕地保护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研究进一步深化,构建了基于磁、电、重力、化探方法、钻探手段的铁矿、铅锌多金属综合找矿勘查关键技术体系。深部找矿超深孔钻探工艺和无废开采技术研究,为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岩矿、土水测试分析技术研究,为寻找新材料新能源矿产、评价水土质量提供了支撑。煤炭地下气化试验可行性研究,探索了河北省埋深煤炭地下气化开采的可行性。

海洋综合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科技能力得到新提升。海域海岛动态监管系统日臻完善,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海域海岛动态管理中心,实现了对河北省管辖海域全覆盖、高精度、立体化、常态化监视监测。不断强化现代海洋生态监测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建设海洋观测站10个、河口生态监测岸基站17个,实现了由单要素向综合要素自动观测的转变。重点组织开展了国家海洋公益科研专项“北戴河邻近海域典型生态灾害与污染监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诊断查明了北戴河海域赤潮(褐潮)诱发原因,建立了赤潮预警、应急处置、风险评估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重点实施了侵蚀岸滩、入海河口海域、海岛等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有效改善了区域海域生态质量,提升了海洋生态功能。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功获批和启动了国家十三五“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

测绘地理信息与信息化技术实现新进步。积极引进测绘地理信息实时获取、自动处理和网络化应用等相关先进技术设备,率先将卫星数据传输技术与地理信息应急采集系统有机结合,促进了卫星通信技术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建成并改造了河北省北斗导航定位网系统,形成了陆海一体化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提高了河北省技术装备水平和空间定位服务能力。成立了河北省空间地理大数据中心,推动了河北省地理信息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研究工作。完成了包含20多类数据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和10多个专项业务数据库系统,形成了自然资源数据资源池。建设了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与省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构建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网上在线审批平台,完善了“统一维护、统一灾备、内外交互”的应用链路。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3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入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3人入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其中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青年人才3人、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21人、三层次113人。9人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3人荣获银锤奖。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建立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3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初步建立了河北省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立产学研基地、技术合作联盟等各类技术合作平台10个,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提供了依托。创新科普模式,开展科技在线展等科普活动,对现有的1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进行了评估,提升了自然资源社会认知度。三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4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优秀工程金奖5项、银奖23项、铜奖19项。科技成果取得国际领先1项、国内领先2项。

“十三五”时期,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在原创性研发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够明显,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还没有建立;科技在地质与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和处置等方面融入不够充分;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卫星遥感体系建设亟需深化拓展;自然资源标准化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还需强化;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加快创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资源利用模式进入深度优化调整期。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亟需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十四五”仍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也是河北省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阶段。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修复逐步向精细精准化发展,亟需推进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领域的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加快能源资源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治理模式,解决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生态难题,推动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使命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机构改革赋予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自然资源管理正从单纯资源开发向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转变,从单要素管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综合统筹转变。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守好资源保护底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均对自然资源领域技术创新与集成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新机遇。当前,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自然资源系统实现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条件,为自然资源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科技支撑的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自然资源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自然资源管理和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提升科技供给。按照河北省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发展战略需求,着力解决自然资源主责主业重大科技需求,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监管、空间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勘查、高效利用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科技赋能。强化自然资源科技引领作用,切实提高自然资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新技术融入到自然资源管理、监管决策与服务全过程、各环节,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坚持政策驱动,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完善自然资源领域科技进步激励政策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科技人才培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激励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和活力。

坚持统筹布局,促进协同高效。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河北省自然资源领域科技资源和要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补足河北省自然资源领域技术短板,提升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聚焦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核心职责,按照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一核两深三系”战略,围绕河北省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和重点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提升创新平台质量,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为基础,增强对自然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到2025年,河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国土空间优化管控能力得到增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初步建立;地质与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防治科技支撑水平持续提升;以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取得新进展;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卫星遥感技术体系建设更加完善,设区市卫星应用中心全部建设完成;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建设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深化,制定行业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15个以上;培育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培养省部级青年科技人才2~3名,遴选厅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名以上、青年科技人才20名以上。

三、重点方向与主要任务

(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推动卫星遥感、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结合,为全面摸清、实时掌握自然资源家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任务包括:

开展土地调查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加强与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提高土地调查监测质量,建立调查监测数据更新机制。针对典型区域开展土地利用变化长效监测技术和监测机制研究,提升快速、实时调查监测能力。开展卫星遥感定量调查和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基于多源遥感卫星观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应用技术体系,提升调查监测能力与时效。

研发和推广绿色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以服务国家和河北省能源资源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绿色勘查技术方法研究、矿产勘探多元信息处理与解译平台研发、深部地质找矿重大科技问题攻关。加强找矿突破关键探测技术、分析测试技术、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攻关。

创新提升海洋资源调查监测能力。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展海洋资源调查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集成和应用,构建覆盖海域、海岛、海岸带区域的地质、水文、生态资源和海洋灾害风险等全要素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专栏1

(八)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

开展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热点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快速、实时调查评价监测能力。开展卫星遥感定量调查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基于光学、高光谱、雷达等遥感卫星观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应用技术体系,拓展监测范围和内容,提升调查监测能力与时效。

(九)地质科技与勘查开发技术

开展重要矿集区三维地质填图及三维立体建模与典型矿区深部找矿定量预测研究。开展深部矿、隐伏矿和覆盖区高效勘查技术方法集成研究。开展重点地热田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开采利用方法、深部地热能勘查开发工艺技术研究。

(二)国土空间优化管控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技术标准等研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奠定基础。主要任务包括: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技术体系研究,为加快形成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在内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市级、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技术体系研究。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研究。加强国土空间全要素立体观测技术、国土空间协同融合与功能提升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覆盖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形成涵盖不同类型的国土空间实施监督技术体系,实现国土空间全要素协同优化管控。

创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自然资源大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智慧管控平台构建技术,建立规划知识库与推理机制,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提升智能化辅助决策与智慧管控能力。探索建立基于手机信令的人口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2

(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研究

按照“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主体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区域试点示范,研发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技术,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主要任务包括: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围绕生态修复分区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主体功能分区确定的重点区域,研发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模式和关键技术,逐步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制度研究,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研究集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发示范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创新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技术方法。研究耕地资源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开展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创新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燕山地区典型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和太行山区矿山掌子面治理技术试验,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水平。

优化海洋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和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技术,对砂质岸线、海岛和河口海域及滨海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测,开展工程后评估技术方法标准体系研究,支撑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专栏3

(十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与方法

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和模式研究,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效果评价研究,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应用与示范,推广土地综合整治新技术、新方法。

(十二)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开展不同地貌景观、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开采矿种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不同类型矿山修复模式。

(十三)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滨海泥沙质湿地、淤泥质湿地等典型滨海湿地类型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构建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修复工程后评价体系,探索研究河北省海岸带保护与修复地方技术标准。

(十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监管与评估技术方法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过程动态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研究,研究建立基于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场地不同尺度与层级的监测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四)自然资源高效利用

贯彻落实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拓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领域,完善节约集约利用技术体系,提升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水平,为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主要任务包括: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研究。按照严格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管控的要求,加强城市和开发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和评价方法研究,推进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推广,完善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研究,促进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

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开展战略性新兴矿产矿石可选性研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提供资源保障。开展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提升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创新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技术。

研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强海岸带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集约节约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实施海洋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生态资源治理、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模式等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探索海洋生态型发展模式。

专栏4

(十五)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技术

研究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调查评价技术与方法,在不同区域、项目、地类中开展应用示范,形成技术与政策储备。开展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五)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深化不动产地籍调查与确权登记技术,建立河北省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估价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资产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构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主要任务包括:

建立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技术体系。应用地理信息、遥感和“互联网+”技术,开展不动产地籍调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加强不动产登记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动态管理,建立全覆盖不动产地籍调查数据库和登记数据库,搭建地籍调查数据和登记数据“一张图”,提升不动产登记数据应用技术。研究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和信息管理应用技术,探索自然资源登记信息实时共享技术,实现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国土调查、专项调查信息实时关联,加强与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和草原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服务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有效监管。

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技术研究。探索研究河北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技术路线与方法,开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和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清查技术研究,构建清查价格体系,服务于经济价值估算和成果数据库建立。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编制技术研究。

开展国有土地、矿产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体系研究。开展国有土地、矿产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方法研究,探索构建价值量核算模式,制定河北省价值量核算技术规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有土地、矿产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体系,进行核算成果应用研究。

(六)地质与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防治

以服务地质与海洋灾害防治为目标,持续推进地质与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灾害应急处置水平。主要任务包括:

开展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成灾模式,以及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研究。开展近岸海域赤潮、绿潮形成过程、环境变化特征及防控技术研究。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积极推广地质灾害普适性监测仪器的安装和使用,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积极参与研究重点海域生态灾害的传感器和平台监测技术,发展生态灾害的短期预报和应急预警技术,研发智能网格预报技术。

研发灾害防治与处置技术。开展海洋灾害治理技术方法研究,建立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灾害危险性分析、重点防御区选划等减灾技术。开展围填海、沿海重大工程等对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定量评价技术方法研究。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开展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重点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与区划。

专栏5

(十六)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及防治处置技术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强海洋基础观测设备研发,开展海洋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定制化服务和监测系统集成化研究。针对赤潮、绿潮、风暴潮、海冰、裂流等典型海洋灾害,开展风险评估、海洋灾害新型防治技术、快速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七)测绘地理信息与信息化

立足于“两支撑、两服务”,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管理与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需求,进一步加强以地理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全面行使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提供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主要任务包括:

推进地理信息数据支撑体系建设。整合、集成陆海一体、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全空间一体化测绘技术,推进测绘与5G、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推动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自然资源大数据技术研究。开展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全要素大数据知识库构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自然资源要素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和预测自然资源时空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探索交互式可视化与动态制图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分析模型,推进各类数据深度开发利用。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两统一”的能力。通过知识库、规则库与人工智能算法的聚合,发展以知识和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化测绘。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管理各方面数据融合技术,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一朵云”建设,提升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空间规划、执法监察等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公共基底信息数据融合的研究,开展专网环境和涉密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数字化、智能化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化解决方案,推进自然资源行业软硬件国产化,建立完善自然资源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全域地理空间感知与表达技术研究。积极拓展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定位应用,推进基于自然资源监管与服务需求的高精度导航地图应用研究。优化卫星遥感立体影像成图技术流程,开展实景三维模型单体化、对象化处理及应用研究和物联感知数据获取技术研究。开展遥感智能解译与处理、卫星遥感定量调查与评价、多维信息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影像整合、应用服务和研发能力。

专栏6

(十七)自然资源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三维时空立体“一张图”构建技术研究;开展自然资源区块链、数字孪生应用技术研究,为升级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十八)实景三维模型单体化、对象化处理及应用研究

开展实景三维模型单体化、对象化处理技术研究,探索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数据的融合方法和应用研究。

(十九)遥感影像变化图斑自动识别技术

基于国土调查、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的需求,构建样本库和规则集,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变化图斑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二十)卫星定位基准站网大气延迟异常效应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

针对电离层异常或对流层强扰动等大气延迟对精密定位的严重干扰,研究电离层或对流层等空间环境异常情况下的大气延迟影响和精密定位处理技术,分析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构建大气延迟异常格网化监控模型,为提升卫星定位基准站网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八)实施林草科技重大专项

围绕全省生态建设与保护、林草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重大科技需求,探索定向委托、揭榜挂帅、一事一议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遴选优秀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林草生态修复、良种选育、资源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城乡绿化、经济林提质增效、林草灾害防控、森林和生态系统碳汇、自然保护地管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资源监测评估和智慧林业草原建设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九)卫星遥感技术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河北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持续推进省卫星中心建设,加强联建单位协调联动,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和应用示范等工作,健全完善省卫星中心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手段,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开展陆海统筹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完善陆海卫星遥感数据共享与云服务平台,实现陆海卫星数据上下联动与高效共享。推动设区市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全覆盖,强化省、市联动,联合开展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水平。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卫星应用技术节点建设,下沉卫星遥感技术,通达基层应用。

深化拓展卫星遥感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卫星遥感技术与自然资源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围绕“两统一”职责履行,推广和拓展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与场景,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在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确权登记、开发利用、国土测绘、执法监察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全覆盖、动态遥感等数据优势,积极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业务需求,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7

(二十一)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大数据监测智能管理系统

开展卫星数据支撑技术研究,推动卫星遥感与AI技术、大数据管理技术、可视化决策技术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为自然资源管理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十)自然资源基础科学研究

加强自然资源科学探索,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深化自然资源科学认知,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主要任务包括:

开展关键区域生态环境演替规律研究,提升土地科学基础规律认识。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占补平衡研究。推进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研究,加强斑岩型多金属矿、战略性新兴矿产、清洁能源矿产勘查理论、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与创新。深化海洋科学认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变化规律认知,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灾害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理论创新。深化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研究,加强地方测绘基准的应用研究。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研究,有效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的固碳作用。

四、创新能力建设

(一)优化科技管理机制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凝聚全省自然资源各专业优势和专家智慧,适时筹建河北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委员会,逐步建立完善自然资源专家咨询机制,对自然资源管理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建议意见。加强自然资源专家库建设,研究制定自然资源专家库管理办法,开发运行自然资源专家库管理系统,对项目立项、评审、验收、评奖推荐、咨询、标准制修订等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引领的原则,拓宽自然资源科技项目课题征集渠道,建立科学精准的项目生成机制。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落实“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适时修订自然资源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做好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工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自然资源科技工作管理水平。

(二)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聚焦河北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两统一”职责,围绕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矿产勘查、海洋资源开发、测绘地理信息和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按照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的原则,统筹布局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全省自然资源行业单位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创新引领与支撑作用,切实增强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大力支持我厅主管的京津冀城市群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空间地理数据技术创新中心、国土资源遥感技术与应用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环渤海土地资源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秦皇岛海平面与地形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河北省自然资源系统单位采取作为共建单位、设立科研工作站、科研基地等形式,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在项目、人才、经费、设备、基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推动河北省自然资源领域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

打造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高地。各创新平台依托单位要将平台作为科技创新“政策高地”予以重点支持,在人财物等资源分配上加大支持力度,赋予其相关科研自主权,最大限度调动创新积极性。认真落实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和发展相应的保障条件,在本单位预算内优先安排。在科研项目、仪器设备、科研场所、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大力支持各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化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应用示范,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河北省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地。

(三)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工作。贯彻实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登记、评价、评估、监测等国家和行业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标准,推进能源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资产核算为重点,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标准化。研究制定河北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机制。积极制定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标准,服务陆海统筹。

倡导标准理念,加强标准化工作宣传,做好新发布标准的及时公开和解读。定期整理汇编自然资源领域标准目录,搭建河北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服务平台,依托“标准图书馆”建立省级自然资源标准化服务体系。巩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支撑,强化标准的实施应用,以标准为技术基础,推动河北省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

充分利用网络、融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结合地球日、土地日、海洋日、测绘法宣传日、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广泛开展自然资源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持续推进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完善科普管理和成效评价机制,发挥科普场馆、自然资源场景、科学研究等科普基地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功能,提升自然资源科技传播效应。加强自然资源科普工作人员培训,鼓励相关人员参加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引导创新自然资源科普活动方式,支持有条件单位制作和发行图书、音像制品等科普产品,强化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在行业内和社会上的推广普及。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河北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重大需求和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履行,培育遴选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研究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激发自然资源科技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围绕自然资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重大工程等方面,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推进河北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学习、培养、交流的机会,营造关心支持、氛围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在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加强对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的研究,将科技创新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对本规划执行落实的监督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建立科技成果年度报告制度。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保障规划实施。

(二)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科技政策,健全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对具有转化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应用。弘扬科学精神,激励大胆创新,建设良好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合理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中青年科研力量培养,建设多梯次科研队伍。

(三)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在自然资源领域重大科技部署的规划设计、资金落实、项目立项、任务实施等方面积极争取支持,保障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科研平台建设、创新团队培育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对于专栏中的重点研究任务给予重点保障。搭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配套措施,鼓励吸纳市场资源参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并推动市场转化。

(四)深化开放合作

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动先进技术的合作研究、转化应用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交流。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一流高等院校、一流专业学科在河北省设立科研基地,鼓励系统内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优势企业联合,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全面深化与京津在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技合作,强化国际合作理念,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支持开展自然资源领域国际科技合作。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资讯
相关文库
推荐服务
热门服务商